中国营养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六个月左右可以开始添加辅食。因为在6个月之前,母乳或配方奶粉可以完全满足宝宝所有营养需求,而6个月之后,宝宝的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这时候就需要额外添加辅食来满足营养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都会影响宝宝的营养健康。
过早:婴幼儿吞咽功能和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添加可能会导致不耐受。
过晚:可能有营养不良的风险,尤其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另外还可能出现挑食、厌食等饮食习惯问题。
如何添加辅食
第一阶段:6-7个月尝试食物味道
重点:让宝宝尝试食物的味道。
食物:少量的糊状食物,首选铁强化的米糊、麦糊,其次是肉泥、豆泥、豆腐泥等。当宝宝逐渐长出乳齿后,可添加饼干、馒头干、面包干等,有助于牙齿发育。
奶量:每天母乳量不低于600ml,保证每天母乳喂养不少于4次。对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以配方奶作为补充。普通鲜奶、酸奶、奶酪等不适宜喂给7-12月龄的宝宝。
辅食添加频率:早期每天1次,宝宝习惯后,可增加到每天2-3次。
★★★ 这个阶段,母乳或配方奶仍然十分重要,辅食应该在喂完母乳或者配方奶1小时之后再喂。同时要注意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
第二阶段:7-10个月锻炼咀嚼功能
重点:此时宝宝的消化功能已基本完善,当宝宝可以自己独坐,并有咀嚼的动作时,就可以开始咀嚼练习了。
食物:比较粘稠或者带有软疙瘩的糊状食物,如肝泥、肉沫、全蛋、鱼肉、豆腐、赤豆泥等。
奶量:每天母乳量不低于600ml,保证每天母乳喂养不少于4次。对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以配方奶作为补充。普通鲜奶、酸奶、奶酪等不适宜喂给7-12月龄的宝宝。
辅食添加频率:每天2-3次,刚开始每餐3-5g,之后逐渐增加至每餐5-10g。
★★★ 当宝宝一次能吃较多的辅食时,可以尝试先喂辅食,然后再喂母乳或者配方奶粉。
★★★ 刚开始接触粘稠或者带有颗粒的食物时,宝宝可能会出现作呕的动作,这个是正常现象,无需过于担心。
第三阶段:10至12个月学习自主进食
重点:鼓励宝宝自主进食。
食物:可开始吃些烂米饭、馒头、饼干以及肉沫、碎菜等食物,并为宝宝准备一些可以用手抓着吃的食物。
奶量:每天母乳量约为600ml,每天应母乳喂养4次。对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以配方奶作为补充。普通鲜奶、酸奶、奶酪等不适宜喂给7-12月龄的宝宝。
辅食添加频率:每天3餐,并根据情况添加1到2顿的加餐。食用量可逐渐增加至每餐15-30g。
★★★ 不宜过度干预或强迫宝宝进食,以免导致厌食情绪。
第四阶段:融入居家饮食(12个月及以上)
重点:逐渐习惯正常的居家饮食。
食物:大小、块头合适的正常食物,但要注意进食时发生窒息的风险。
奶量:每天母乳量约500ml。
辅食添加频率:少量多餐为原则,每日3餐,再加1-2餐的加餐。
虽然此时宝宝已能与家庭饮食同步,但由于身体各方面机能还未发育成熟,极容易受到饮食影响,因此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喝纯牛奶:一周岁以后,宝宝就可以开始尝试喝纯牛奶,最好是全脂奶。刚开始少量为宜。如果担心营养素缺乏或辅食添加不均衡,可以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配方乳,也算是一个比较省心的方法。
2、奶量:每天的奶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喝太多会影响正餐的食量。
3、建议用杯喝奶:避免使用奶瓶或奶嘴,这些会增加宝宝患龋齿的风险,影响牙齿咬合能力。
4、不建议喝果汁:果汁中糖分高、纤维少,新鲜水果的营养明显优于果汁,且大量喝果汁容易导致蛀牙和腹泻。
5、避免强迫喂食和过度喂养:这个阶段的宝宝,胃口变化大,不必因偶尔的食量减少而过于紧张,尽量让宝宝自己决定每餐吃多少。
6、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培养孩子安静、专心吃饭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坐在单独高脚椅上,安静吃饭,不玩玩具,也不看手机、电视。同时,父母的饮食习惯也很容易影响孩子,因此大人也要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