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ap.xxsb.com/content/2021-05/12/content_149036.html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漫 通讯员 祈福)2021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护士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是陪伴着患者不断“向生”的“白衣天使”。但其实,还有这样的一群护士,她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希望达到“生死两相安”。
护士节之际,记者专访广东祈福医院肿瘤中心颐养病区护士长李景秋,揭开安宁疗护背后的那些故事。

李景秋与患者及家属合照。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祈福医院 摄
李景秋的日常工作就是承担安宁疗护,而这在很多医院叫“临终关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建设。
广东祈福医院于2019年开设了颐养病区,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生机”的科室,李景秋却主动请缨,甘愿做颐养病区的“开荒牛”。
“安宁疗护其实是对现有医疗水平不可能治愈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控制症状,促进舒适的姑息缓和手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以治愈为目的,但不表示放弃治疗。症状处理是必须的,例如疼痛、便秘、呕吐、发烧、头痛、腹胀、呼吸困难等,只有改善了症状,才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李景秋说。
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安宁缓和医疗与照护旨在提升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尽量减轻痛苦,保证舒服与尊严,帮助他们完成最后的心愿,同时呵护与关照疲惫焦虑的家人,互相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李景秋这么理解安宁疗护,“我们所有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达到‘生死两相安’。”

志愿者、医护人员一起陪琪琪吹蜡烛。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祈福医院 摄
压力大, 但她从未想过离开
西方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它告诉人们,医学人文关怀远远高于医学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李景秋谈到“安宁疗护法”时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她的理解中,人文关怀必须具备同理心,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怎么用最好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好最后一程呢?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死亡”讳莫如深。不少人向往“生”,却从未考虑到“死亡”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更不会意识到生活质量也包括“死亡”质量。“中国人死亡教育课程基本是缺失状态,不仅很多家属不太理解,安宁疗护这块的人才缺口也很大。”李景秋说道。
虽然工作压力大报酬少,但李景秋表示从未想过离开,她感恩进入这个专业:“做这个工作后我的视野打开了。”

小陈生日跟爸妈一起唱歌。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通讯员 祈福医院 摄
安宁疗护工作让李景秋比以往更加关注到心理和社会层面。“除了症状控制,要考虑患者心理、社会、灵性需求,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融合协作”。她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其实有限,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资源协调者”。
由此,她主动接触了大量的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社工,志愿者,通过一次次沟通融合,将他们与安宁疗护进行了有效结合,努力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人照护。
这几年颐养病区走出了三甲医院安宁疗护第一步,具有了一定的口碑,2020年底医院加入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安宁疗护协作网络,李景秋护长被广东省护士协会、广州市护理协会等组织邀请分享经验,为医院、为科室赢得口碑。但她时刻保持清醒:“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多好,而是我们敢于迈出第一步,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让李景秋开心的是,在肿瘤中心主任蔡绮纯的推动下,目前科室已经为活动不便患者开展了上门居家护理。“今后我们科室还将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努力实现医院—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网络的无缝对接。”
路越走越宽。在5·12护士节这个特别的日子,李景秋笑言道,“我的心愿是希望患者和家属可以解开心结、放下包袱,一起迎接朝阳,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