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番禺日报 记者 梁建勇 通讯员 祈 沅
陈伯65岁,近一年来走路时出现小腿酸胀,一里路要歇一两回才能走完。他笑称自己是“人没老腿先老”,以为是年纪大了,一直没在意。直到近两个月,总觉得脚发麻,发凉,走路没劲,加上冬季天气冷,用热水泡脚,不小心烫伤脚趾,自己在家贴药迟迟没好,于是上医院就诊,才知道自己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像陈伯的症状,临床上很常见。很多老年人出现脚发麻,发凉,走一小段路就小腿酸痛,休息一下又缓和了,其实这些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并非是年纪大腿脚不灵活。”祈福医院普外科肖光辉副主任医师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实跟心脑血管疾病类似,都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血管堵塞了,导致腿脚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这一系列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血管硬化闭塞,导致下肢血液供应减少,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到了中期就会出现小腿酸痛。当患者走一段路后出现小腿酸痛,需要停下来休息后才能继续走路,这就是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每次行走的距离和休息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当病情进展时,后来走的路程会越来越短。比如陈伯原来是走300米就需要休息,随着病情加重,会变成走100米就需要休息。
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疼痛加重。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是由于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引起。
另外,手脚发凉,发麻也是很典型的症状。一般人供血充足的情况下,下肢皮肤是温热的,当出现下肢血管闭塞会导致供血不足,无法为下肢提供足够的血液,从而出现腿脚发凉、发麻的感觉。
肖主任提醒,有些老人误以为这是老寒腿,其实这是很容易区分的。“老寒腿”主要表现在关节肿胀、疼痛,其疼痛特点为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常在寒冷的季节以及阴雨天加重,初期往往表现为膝关节的不适,逐渐出现疼痛及肿胀,甚至活动不利、关节变形。
该疾病发生与年龄相关,是60~70岁老年人好发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肖主任提醒,“三高”市民既要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也要密切注意下肢血管的病变。一旦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需要积极就医,可进行下肢动脉彩超、 血管造影等相关的检查。确诊后根据病情需要,通过药物及介入手术进行适当治疗。总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病情严重导致足部溃疡或足趾坏疽,甚至截肢。
对于糖尿病患者,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症状会比一般人严重,下肢缺血的程度加剧;还容易危及下肢的神经,引起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下肢感觉障碍,使得下肢容易出现外伤、烫伤,受伤后由于供血不足,伤口难以愈合,发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更容易出现糖尿病足坏疽。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在于严格控制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戒酒。饮食上,要注重饮食结构合理,多吃新鲜蔬菜、豆类、豆制品、植物油、各种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饮食宜清淡,避免经常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
原文链接: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8-12/26/content_104552_572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