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b60acc474d93b0d4d4455dd9b279b1ca
这十年,广州踔厉奋发,跨越发展;
这十年,老城焕发新活力;
这十年,医学技术不断突破,
智慧医疗深入发展;
这十年,“白衣天使”们砥砺前行;
这十年,他们因为相信未来,
选择专注当下……
大爱,担当,创新,成长,守护,
这十年,他们追着光,成为光,
每个人都在为光芒而奋斗——
人物档案:张忠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最美医师、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项项荣誉加身、一个个光环加身,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却说,“最大的光环,不是外界给予的头衔,而是内里的一颗敬业之心。”他最看重的称谓,依然是患者、同事、学生、亲友口中亲切的一声“德叔”。
2020年除夕,率领百人中医医疗队伍在武汉奋战了20天,两张前后对比的照片里,他瘦脱了相,白发更多、皱纹变密,被网友称为“一夜华发的张忠德”。他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诊疗理念贯穿战疫始终,一次又一次地逆行出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迄今12次临危受命驰援疫情防控最前线,开展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指导工作。

张忠德教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即将进入隔离病房队员嘱咐强调院感防护注意事项。
十年玉树“光明行”,
把发展式医疗帮扶送上高原
人物档案:梁小玲,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
2022年8月8日凌晨5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简称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眼科医疗队再次出发了,这是中山眼科中心连续第10年第11次远赴青海玉树开展医疗帮扶公益活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小玲介绍,此次光明行活动,中山眼科中心选派了一支专业技术强、高原义诊经验丰富的17人医疗队,分别由白内障科、青光眼科、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防盲治盲办公室等多专科医护人员组成。
20000人次的眼睛体检、2005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近3000人次的免费验光配镜、眼底激光技术治疗培训……一串串扎实的数字,是医疗队过去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坚持。十年玉树“光明行”,医疗帮扶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丰富,医疗队不仅“献血”,还“造血”——把发展式医疗帮扶送上高原,开创了多个“率先”。

梁小玲教授为玉树群众筛查眼病并治疗。
“患者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常在的地方!”梁小玲表示,把光明播撒到需要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眼病患者可以看得见,这是她和团队一直防盲帮扶的初心所在。
1986年,梁小玲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后便留在附属眼科医院工作至今。从医36年,梁小玲见证着祖国医学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欢迎更多有志于医疗和眼健康的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眼科人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林天歆:胸怀“国之大者”,愿随时迎接挑战
人物档案:林天歆,首届“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
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首届“实力中青年医生”林天歆,既是一名泌尿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的患者手术切不干净,容易复发,影响生存;有的人肿瘤切干净了,但排尿等功能不行了,生活痛苦。针对“是否切、切多少、怎么切、怎用药”这四大诊疗难题,他和老师、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黄健教授进行了多年的科研攻关,最终,“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运用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案来解决临床痛点,让患者活得久、过得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林天歆说,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效力,意义更大,挑战更多。”

林天歆在科研工作中。
周颖玲:做“拓荒牛”,探索中国医院的公办民营互补之路
人物档案:周颖玲,广东祈福医院常务院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当医生的一些品质,是必须永远持有的。广东祈福医院常务院长周颖玲认为,作为医生,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勤奋和肯干,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我很感恩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的岁月,老专家们不论多艰难都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精神,我一直牢记在心并传承下去。”
永不放弃来自于担当意识,而担当源于基本功和经验。曾有一位17岁的茂名孩子小涛被转诊到省医心研所心内科,患了严重心内膜炎的小涛,由于左侧额叶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昏迷了过去。小涛在脑部手术后脑出血仍未停止,爸爸觉得撑不下去了。周颖玲再三请家人相信她,并愿意为他们垫付费用,这样的坚定感动了小涛的爸爸。脑出血止住后,小涛接受了心脏手术,顺利康复出院。

早上周颖玲带队查房。
在临近退休之年,周颖玲欣然接受彭教授的邀请加盟广东祈福医院担任常务院长。去探索规范化的公立管理经验如何运用于民营医院,公立与民营如何才能起到最好的互补作用,让百姓真正受惠。
“我就是这样的人,看着屋里也同时看着外面,看着现在也看着未来。”回首自己38年的从医生涯,周颖玲觉得,好的东西就要坚持,要用发展的、正能量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物。
范瑞新:十年突破创新,填补华南地区心脏大血管外科空白
人物档案:范瑞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首席专家
范瑞新至今从医近40年,从事大血管外科手术20年,让他难忘的还是最初的创建时期。
20年前他博士毕业,那时候心研所先心病手术、瓣膜置换、搭桥等手术等在华南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心研所甚至华南地区的大血管专业均为空白。科室急需发展大血管专业,范瑞新就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科室的安排——去阜外医院学习1年后回来逐步开展大血管手术。
大血管疾病是心血管领域最急危重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大家戏称大血管手术是“苦战、夜战、血战、死战”,一般手术时长5-15小时。那时他们只能开一台手术,来了病人就没日没夜,印象最深的是连续几个春节都没有好好吃过年饭。每天不是在手术台上,就随时待命上手术台,就连生活安排是“扑火式”的,那时的感觉就一个字“累”!

范瑞新援助基层开展大血管手术和技术指导。
经过10年的努力,范瑞新团队每年在广东省完成的主动脉夹层手术例数就超过200例,占全省主动脉手术一半以上,主动脉手术死亡率下降到5%以内。到了2013年正式成立心脏大血管外科室,手术团队从一个组扩展成为4个组。20年来团队手术救治了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超过1万人。
“我们有很多‘第一’”,范瑞新介绍说,包括且不限于:华南首例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华南首例孕妇主动脉夹层手术、首例鱼刺主动脉外伤血管置换术、首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首例主动脉杂交手术等等。近年来他们还参与制定了国内《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等多种共识。
范瑞新牵头建立了广东省医学会大血管外科学组,建立了区域大血管手术专业中心网络平台,这一举措帮助广东省及全国很多地市医院开展大血管手术,为那些不能转诊的患者进行救治。
“一路走来,我无悔我的选择!”范瑞新说,医者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病人的宝贵生命。说起自己的心愿,范瑞新说,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到心脏大血管行业中,一起与时间赛跑,稳守生命防线,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