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
叫人间大爱
有一座城
叫众志成城
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
守接种秩序
护人民健康
70岁,11年志愿服务生涯
奉献已成习惯
“妈,现在疫情严重,您可千万不要出门!”
“知道了,知道了,放心好了......”
祁玉秀阿姨悄悄挂了儿子电话,披上志愿“绿马甲”,又赶到疫苗接种科“上岗”了。这已经不知道是她第几次瞒着家人来做志愿者。

祁阿姨在登记区指引人员就位
今年刚过70岁生日的祁阿姨同时也步入了第11年的志愿服务生涯,她独自居住在祈福新邨小区,家人都在国外。尽管家人隔三差五电话叮嘱她不要出门,但她说:“我做了11年的志愿者,已经成为习惯了,不做反而闷得慌。在这里,既能活动筋骨,又能为抗疫出份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自6月份到疫苗接种科参加志愿工作以来,祁阿姨一直没停下,每周只休息一天。
6、7月份是疫苗接种的高峰期,日接种4000余人,整个接种科忙得不可开交。很多指引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便落到了志愿者身上。“我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都抽不出身来替补。很多医护人员很久都没有休息了,大家非常辛苦。所以我能不休息就不休息,避免大家临时找人麻烦。”祁阿姨言语间充满了对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心。截止8月份,她的服务总时长为398小时。
带着家人做志愿
术前一小时还“站岗”
“您好,请到3号准备。”
“您好,请到2号准备。”
“请大家排好队,很快就轮到了......”
接种区,志愿者周玉兰阿姨正忙着维护现场秩序。等候人群拥挤,嘈杂,不耐烦、有情绪的,周阿姨都耐心宽慰,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周阿姨服务热心,受到很多人喜欢
大家可能无法相信,此时这位内心平和、忙前忙后的周阿姨,一小时后将要走进手术室接受手术。“刘艳护士长已经安排人替岗了的,但今天预约人数特别多,小黄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接着分担一点。我那个只是小手术,没多大影响的。”周阿姨一脸云淡风轻。
令人感动的是,看到科室缺人手,她多次做家人思想工作,最终说服女儿和孙子一起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截至8月份,周阿姨服务总时长超600小时。
爱心奉献
志愿顾家两不误
“留观区接种后的人们需要安静,可小孩哭闹、老人情绪激动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一个个做思想工作,让大家能够在安静的环境里休息。”志愿者黄菊莲阿姨说。自4月份参加接种志愿服务以来,她已服务超200小时。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上午服务工作结束后,黄阿姨就成为两个孙子的看护者。“本想一整天都过来的,但是女儿的两个孩子都还小,需要我照看,所以只能上午做志愿者,下午回家照看小孩。虽然一天忙到晚,有点累,但很充实,很有意义。”黄阿姨高兴的说道。

黄阿姨指引人员到留观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志愿者的事迹让人感动,比如来自伊朗的志愿者阿里为中国疫苗“代言”,护士刘柳芳说服未婚夫刘东来当志愿者,凑成疫苗接种点“最美CP”,志愿者王玉智天天忙于志愿服务,“忘记自己有个娃”等等,这些已传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但,以上都只是疫苗接种科众多志愿者的缩影而已,自科室3月份招募志愿者以来,每天,都有20多名这样主动积极、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忙碌在科室各个区域。至8月份,有超200名志愿者加入到疫苗接种辅助工作中,为近30万接种人次提供服务。他们中有退休的年长者,工作的青壮年,求学的学子;最高年龄70岁,最低年龄15岁;服务时数最长者达到600多小时。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诠释信念,用黝黑的皮肤展现担当,用嘶哑的声音彰显奉献与勇敢,将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后一米线”。

伊朗志愿者阿里为国际友人解答疑惑
在疫苗接种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之际,为感谢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表彰先进,突出典型,8月27日下午,疫苗接种科举办“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为7月份(每月一次)以来服务时长超过20小时的志愿者朋友颁发荣誉证书,及领导精心定制的纪念“奖杯”。

向继云副院长致辞
接着向继云副院长对获奖者表示祝贺并颁发证书和荣誉。

向继云副院长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证书和奖杯
向继云副院长与优秀志愿者合影
颁奖结束后,疫苗接种科护士长刘艳朗诵了科室给所有志愿者的《战疫路上,感恩有您——致广东祈福医院疫苗接种科志愿者朋友的感谢信》,代表科室对志愿者朋友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她表示,半年相处以来,大家互帮互助,和和睦睦,早已融为一家人,呼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小心谨慎、做好防护、注意安全!最后,让大家在努力中共同期待,疫情消散日,秋高气爽时!

刘艳护士长朗诵感谢信

集体合影
他们
沉着而忙碌的奔走在抗疫路上
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的精神力量在凝聚
让志愿之火
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