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病后康复
健康生活 需勤治未病
□本报记者 詹海燕 通讯员 刘凯波 邬志坚
近年来,随着“治未病”服务在全国各试点单位的开展,“没病先预防,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理念已悄悄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据了解,治未病服务在我区虽已得到许多人的热捧,但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祈福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鲁新华介绍,中医“治未病”可以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因此,若要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体检显示没病者也应勤投医,通过“治未病”阻断可能存在的病程发展。
指标正常者需调养防病
在治未病门诊,即使是全面体检后被诊断为“健康”的人群,也可能成为施治的对象。例如,鲁主任近期接诊的一位患者陈先生,平时喜欢运动,长期以来都保持健康的体魄,近期的全面体检也都显示各项指标正常,仅存在甘油三酯、血汞两项指标稍有偏高。通常来说,能够保持这样的身体状况已算“健康”,但陈先生仍时有感觉不舒服。经鲁主任一番“望、闻、问、切”后分析道,若不是陈先生爱运动,或许早已经“病”了。陈先生属于湿热型体质,常有痰湿、皮肤冒油等症状,再加上其甘油三酯稍有偏高,若不注重调理,极易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目前的状况虽不需吃药,但也需通过注重饮食,继续坚持运动等措施避免身体朝生病的“趋势”发展。
据了解,对于“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的人群,在“治未病”中心通常采用中医特有的体质辨识(阴阳气血虚实等),辨证施治、辨证施补、整体调理等方法,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带病生活者需治疗防变
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也需“治未病”。据鲁主任介绍,诸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的局部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都有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由量变而质变的过程。而渐变、量变阶段,是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时期,也是“治未病”的关键。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若能够及时治疗,且保持正确的自我管理,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避免失眠、皮肤骚痒等各种并发症等发生,减少因病致死致残的危险性。据了解,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整体调理,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病已治愈者需巩固健康
鲁主任表示,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元气。
例如,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由于损伤了有关中枢神经,可引起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经过治疗,一些病人的症状虽然可以逐步好转,但仍有些人易遗留有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及智力降低等症状。而康复训练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和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及供氧状态,促进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恢复。因此,即使是“治愈”的患者也需继续接受治疗,以防止肌肉和关节萎缩,同时增强病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据介绍,治未病并不一定就得吃药。其核心是未病先预防,有病防病变,病后防复发。以往在体检人群中如果发现这些“疾”,医生只是作一点健康提示,如饮食注意事项、注意监测等,而体检导入“治未病”理念后,就得根据实际情况用中药、针灸、气功、耳贴、泡脚等各种中医药治疗手段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干预,从而能够有效地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来自《番禺日报》)